中國茶文化知識
發布時間:
2018-03-26 09:43
來源:
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、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、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。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,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。它起源久遠,曆史悠久,文化底蘊深厚,與宗教結緣。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都喜愛品茗。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爲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。各國的飲茶方法相同,各有千秋。中國人民曆來就有“客來敬茶”的習慣,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。
1 形成與發展
形成于唐
中國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國唐代卻是不爭的事實。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期極爲鼎盛的時代,其時國家空前統一,交通發達,結束了之前分裂割據的局面,加強了南方與北方、邊疆與內地的聯系,使南北方之間經常性的經濟文化交流成爲可能。這樣的社會條件也爲飲茶的進 一步普及和茶文化的繼續發展奠定了基礎。六朝以後,飲茶之風已經在南方興起,社會上飲茶的人逐漸增多。進入唐朝以後,飲茶風尚很快從產茶的南方擴展到不產茶的北方以及西北邊遠地區。中國具有 4000多年飲茶的曆史,迄至唐代才有真正的大發展,確切地說, 是在唐中期以後,茶事活動才達到空前規模。唐人陸羽在其《茶經》中指出:“茶之爲飲, 發乎神農氏, 聞于魯周公,盛于國朝。”國朝,即指唐朝。《茶經》成書于唐德宗建中元年, 即公元 780年, 屬唐朝中期。茶興盛于唐朝中期這一說法 已爲世人所接受。
茶文化
興盛于宋
中國茶史上曆來就有“茶興于唐,盛于宋”的說法。宋代制茶工藝有了新的突破,福建建安北苑出產的龍鳳茶名冠天下。這種模壓成龍形或鳳形的專用貢茶又稱“龍團鳳餅”。貢茶的發展與宮廷中的嗜茶風氣是分不開的。宋徽宗趙佶甚至禦笔親書了一部《大觀茶論》,流傳後世。與宮廷飲茶相適應的是當時市民的飲茶之風,宋代飲茶已在社會各個階層中普及。在宋代,茶不僅成爲人們日常生活中不 可或缺的物品, 是“開門七件事”之一, 而且飲茶的風俗深入到民間生活的各個方面。當時, 開封、臨安 兩都茶肆、茶坊林立,客來敬茶的禮俗也已廣爲流傳。與唐代相比,宋代茶文化又有了明顯的變化,飲茶方法在唐代陸羽的基礎上又邁進了一步,由原來的煎茶法發展成爲更爲高雅的點茶法。點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講究,包括炙茶、碾羅、候湯、點茶等一整 套程序。 宋代點茶用餅茶,將茶餅碾碎成粉末,再用茶羅篩過。茶粉越細越好,所以要求茶羅十分細密。在點茶之前,要用開水沖洗杯盏, 預熱飲具。點茶時,先將適量茶粉放入茶盏,點泡一些沸水,將茶粉調和 成清狀,然後再添加沸水,邊添邊用茶匙擊沸。點泡後,如果茶湯的顔色呈乳白色,茶湯表面泛起的“湯花”,能較長時間凝住杯盏內壁不動,才算點泡出一 杯好茶。並且追求茶的真香、真味,不掺任何雜質,當時時尚還十分注重點茶過程中的動作優美協調。 點茶以茶粉作爲原料, 再用沸水點沖,所以飲用時要 連茶粉帶水一起喝下。較之于唐代煎茶,宋人更喜 愛典雅精致的點茶藝術。結果發展到從城市到鄉村,皇室貴族、文人、僧侣、百姓無不點茶。 由于宋代飲茶之風炽熱,所以還風行評比調茶技術和茶質優劣的“鬥茶”,亦稱“茗戰”。我國鬥茶始于唐而盛于宋,隨着貢茶的興起應運而生。在由于產貢茶而文明于世的唐代建州茶鄉,新茶制成後,茶農們爲了評比新茶品序而進行比賽活動。到了宋代,這種活動傳播開來,時間也不再限于采制新茶之 時,參加者也不限于茶農,目的也不限于評比茶葉的品第,而更重視評比鬥茶者點湯、擊沸技藝的高低。 鬥茶決定勝負的因素有二:一是“湯色”,二是“湯花”, 最後綜合評定味、香、色。
過渡于元
元代作爲從宋代到明代的過渡期,雖然曆史較短,但在飲茶法上卻進一步走向成熟,可以說這一時期是中國茶飲方式走向轉變的一個重要階段。自蒙古族入主中原後,蒙古人對茶的接觸機會也多了起來。受中原飲茶之風的影響,飲茶的習慣也逐漸被蒙古人所接受。但是,唐宋時期人們飲茶時加入蔥、 姜、鹽等調料與茶混煮的習慣,到了元代逐漸被摈棄,采用更爲簡單的“清飲”方式。
變革于明
茶文化發展到明代,發生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。隨着茶葉加工方法的簡化,茶的品飲方式也 走向簡單化,盛行了幾個世紀的唐宋煎點飲茶法變革成了用沸水沖泡的瀹飲法。明代飲茶方式發生了如此巨大變革與大環境的變化有直接關系。明洪武 二十四年九月十六日( 1391年10月14日) ,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廢除餅茶,改貢葉茶。這種做法是朱元 璋從體察民情,減輕農民負擔來考慮的,但卻促進了到了後來,朱元璋的第十七子、明朝的甯王朱權進一步改革了傳統的茶具和茶藝,他在《茶譜》一書 中明確提出: 茶飲要“崇新改易”,這主要體現在對于點茶、煎湯的具體要求比起宋人繁琐的程序來更 簡單更容易掌握。
2特點與功能
特點
曆史性
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曆史非常悠久。武王伐纣,茶葉已作爲貢品。原始公社後期,茶葉成爲貨物交換的物品。戰國,茶葉已有一定規模。先秦《詩經》總集有茶的記載。漢朝 ,茶葉成爲佛教“坐禅”的專用滋補品。魏晉南北朝,已有飲茶之風。隋朝,全民普遍飲茶。唐代,茶業昌盛,茶葉成爲“人家不可一日無茶”,出現茶館、茶宴、茶會,提倡客來敬茶。宋朝、流行鬥茶,貢茶和賜茶。清朝,曲藝進入茶館,茶葉對外貿易發展。茶文化是伴隨 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。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,以雅爲主,着重于表現詩詞書畫、品茗歌舞。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,融化了儒家思想,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,並演變爲各民族的禮俗,成爲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。
時代性
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,給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內涵和活力,在這一新時期,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、延伸、創新和發展。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、現代实时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,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、對現代化社會 的作用進一步增強。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,國際交往日益頻繁。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,呈大型化、現代化、社 會化和國際化趨勢。其內涵迅速膨脹,影響擴大,爲世人瞩目。
民族性
各民族酷愛飲茶,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,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禮、茶藝、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,以民族茶飲方式爲基礎,經藝術加工和錘煉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,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,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。藏族、土家族、佤族 、拉祜族、納西族、哈薩克族、錫伯族、保安族、阿昌族、布朗族、 德昂族、基諾族、撒拉族、白族、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與喜慶婚禮,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。
地區性
名茶、名山、名水、名人、名勝、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區茶文化。中國地區廣闊,茶類花色繁多,飲茶習俗各異,加之各地 曆史、文化、生活及經濟差異,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。在經濟 、文化中心的大城市,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,也形成獨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。上海自1994年起,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節,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。
國際性
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曆史、文化、經濟及人 文相結合,中國茶文化是各國茶文化的搖籃。演變成英國茶文化、日本茶文化、韓國茶文化、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。在英國,飲茶成爲生活一部分,是英國人表現紳士風格的一種禮儀,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。日本茶道源于中國。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,並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、流派和禮儀。中國茶的曆史及其發展,不僅僅是形成簡單的一種飲食文化的過程,而同樣映射出一個具有上下五千年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質。
功能
滿足功能
茶文化的滿足功能主要表現在實用性與審美性、功利性與娱樂性的統一,不但滿足物質生活需要,也滿足精神生活需要,如劉貞亮的“茶之十德”大部分說明了茶文化的滿足功能。
改造教育功能
茶文化是有益進步的文化,能“化”人心,進而“化”社會,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、陶冶情操,促進社會進步,提高民族素質都有特殊的租用。如以茶養性、以茶表德等。
滲透功能
茶文化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及各個藝術種類中,發揮着重要作用,如社交會友、詩詞畫舞、旅遊建築等。
組織向心功能
通過對茶文化的認同,以茶爲紐帶,可以把不同階層、不同信仰、不同制度、不同民族的人團結起來,建立有宗旨的團體組織或活動。如中國茶葉學會、中國茶人聯誼會等。
3宗教與茶文化
儒家與茶
生于山野中,承甘露滋潤,其味苦中帶甘,飲之可令人心靈澄明,心境平和,頭腦清醒,茶的這些特性與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相契合,茶對于儒家來說也是一劑改造社會,教化社會的良方,因爲茶本清潔之物,儒家學說認爲茶可以協調人際關系,茶可以養廉,賦予茶以清廉、高潔的品性。秦漢之際的茶雖已在西南地區流行,但依據當時文獻記載來看,發現茶最多的用途是藥用。從司馬相如到王褒等人,無不把茶作爲藥物飲用。直到魏晉南北朝之際,以茶養廉的典故頻頻出現,也就是說,儒學思想依附于茶這一媒介,在這個時期得到了強大的發揮。此後的中國文化史上以茶交友,以茶雅志,以茶助廉之風一直貫穿着。儒家把“中庸”和“仁禮”思想引入中國茶文化,主張通過飲茶溝通思想,創造和諧氣氛,增進彼此的友情;通過飲茶可以自省、省人,以此來加強彼此理解,促進和諧,增強友誼。儒家認爲中庸是處理一切事情的原則和標准, 並從中庸之道中引出和的思想,在儒家眼裏和是中,和是度,和是宜,和是當,和是一切恰到好處,無過亦無不及。反觀我們的茶文化,無一不是滲透着和的思想。從采茶、制茶、煮茶、點茶、泡茶、品飲等一整套茶事活動中,無不體現和的思想。在泡茶時,表現爲“酸甜苦涩調太和,掌握遲速量適中”的中庸之美; 在待客時表現爲“奉茶爲禮尊長者,備茶濃意表濃情”的明禮之倫;在飲茶過程中表現爲“飲罷佳茗方知深,贊歎此乃草中英”的謙和之禮;在品茗的環境與心境方面表現爲“普事故雅去虛華,甯靜致遠隱沉毅”的儉德之行。
道家與茶
道家對養性與養氣很重視,把它們看得比養身還重要,認爲只有養性爲本,養身爲輔,才是真正的養生目的。由于茶的自然功效很多,一可解毒,二可健體,三可養生,四能清心,五能修身,道家認爲茶乃草中英,食之可以祛疾養生;道家主張靜修,而茶是清靈之物,通過飲茶能使自己的靜修得到提高,于是茶成了道家修行時的必需之物。 道家品茶主要從養生貴生的目的出發,以茶來助長功行內力。明代著名養生家高濂曾寫過一部《遵生八笺》,書中專門提到品茶對養生的作用。明代顧元慶《茶譜》也曾引用《夢余錄》 記載一則小故事, 說是在大中三年, 東京( 即今洛陽) 有一位一百三十歲的僧人,看上去體健氣壯,宣宗就問僧人長壽的秘方,僧人回答說是由于長期喝茶的緣故。
佛教與茶
佛教傳入中國大約在兩漢之際,當時在西南的四川一帶已有飲茶的記載,傳說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還是四川雅安甘露寺祖師吳理真。到了兩晉、南北朝之際,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期,這時也是茶文化的萌發期,茶已在許多士大夫特別是南渡的士大夫之間流行, 並且有以茶養廉, 以茶祭祀的習俗。茶也在這時開始進入佛教僧侣的圈子,陸羽在《茶經》中多次引述了兩晉和南朝時僧侣飲用茶葉的史料。其中引錄的《釋道該說續名人傳》稱;釋法瑶姓,楊氏,河東人,永嘉中過江,遇沈台真君武康小山寺,年垂懸車,飯所飲茶。
到了唐代, 隨着茶文化曆史上的第一個興盛期到來,佛教與茶的關系也進一步密切,並且在唐代茶文化傳播及發展過程中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。根據封演寫的《封氏聞見記》所載:開元中,泰山靈岩寺大興禅教。學禅務于不寐,又不夕食, 唯許飲茶,人自懷夾,到處煮飲,從此轉相仿效,遂成風俗。
佛教的另一個重要宗派密宗, 也與茶有着密切的關系。密教在唐代開元盛世時由開元三大士——善無畏、金剛智、不空從印度傳到中國的,密教修的是即身成佛的秘密禅,一切修法都可說是供養法。而茶成爲最佳供品之一,一開始就與密教修供又結下了不解之緣。在唐代的曆史上有幾次大型的皇帝賜茶給高僧大德的記載,如金剛智忌辰之時, 曾舉行千僧供,玄宗就賜茶一百一十串,以供齋用。當大興善寺文殊閣上梁時,唐代宗曾敕賜千僧飯,賞上梁赤錢二百貫,蒸餅二千顆, 胡餅二千枚,茶二百串。貞元六年( 公元760 年) 入宮的惠果大師,在長生殿爲國持念七十余日,回去時被賜绢三十匹,茶二十串。到貞元十四年( 公摘768 年),惠果入內道場,又獲賜绢一匹,茶十串。據說惠果常以所賜之茶換購丹青原料畫曼荼羅,可見唐代皇帝即以賜茶供養作爲供佛施僧的高級禮遇。